大家好:
礙於痞客邦限制較多,所以就自行架設個網站來經營部落格,以後這邊就不會再更新啦!
如果還是想追蹤我的朋友們,請改到下列網址喔!
感謝各位的支持
前言
微軟近幾年開始極力推廣Modern Standby功能,這個功能最早是出現在Windows 8,叫做Connected Standby。
從Windows 10開始,微軟開始把Connected Standby功能做一個延伸,加入Disconnected Standby,統稱Modern Standby。
從目前Intel最新的TigerLake原生支援Modern Standby來看,這已經是一個大家認同的未來走向與趨勢。
從下圖來看,Modern Standby = Connected + Disconnected Standby
那到底Modern Standby是什麼?會帶給Windows使用者什麼好處?跟傳統的睡眠功能有何差異?讓我們進入正題...
什麼是Modern Standby?
Modern Standby主要的中心思想是想把筆記型電腦(Notebook/Laptop)做成跟手機一樣,螢幕雖然關閉,但是其實手機還是有在運作,例如Facetime來電,Line訊息,Email收取等等的功能。
我們把筆電想像成一部手機,按下電源鍵後,螢幕關閉,但還是可以享受撥放音樂,收發Email,網路電話(VoIP),聊天訊息等等。又可以像手機一樣,按一下電源鍵之後馬上喚醒(螢幕亮起)進行操作。(Insta On/Off)
當然在這種設計下,系統還是可以進行一些比較高CPU使用率的工作,例如Windows update或是Maintenance task(例行維護工作)。當有遇到這種情況,筆電的風扇有可能持續運轉或是以較高速度運轉,比較容易造成使用者混淆,畢竟不是所有使用者都是懂這些新科技。
什麼是傳統睡眠(S3)?
S3又稱之為Suspend to RAM,簡單來說,S3就是把目前的系統狀態包含所有執行的程式,包存在記憶體內,只保留足夠運作記憶體的電源,其餘電源皆關閉。這樣使用者再下次想繼續使用電腦時,可以達到快速回復到先前的工作狀態。
下圖為ACPI整個運作的概觀,因為涉及較多範圍,之後會有文章專門介紹,此篇著重在如何解讀Modern Standby。
兩者的比較
最直接的不同就是 - Modern Standby可以像手機一樣,S3不行。在這邊不評論哪個比較好,但現今這種趨勢科技下,S3可能會漸漸被取代掉。
喚醒速度及電源消耗比較
Modern Standby簡單觸發與進入流程介紹
從Windows 10 20H1開始,微軟把Modern Standby流程修改為Screen Off和Sleep狀態。觸發Modern Standby後,第一步一定是把螢幕關閉,等把事情做完,才會進入Sleep(S0 low power state)。
補充: 這邊所指的Sleep跟之前說到的S3不同,別混淆了阿!
觸發的條件有:
1. 按下電源鍵
2. 闔上螢幕(Lid close)
3. 從左下角電源選項中選擇Sleep
4. 系統預設Screen off和Sleep時間到了
一旦這些條件被滿足觸發,Windows首先會把螢幕關閉,此時系統會開始進行"軟體準備階段",共有五個,分別為:
1. Connection phase(連接階段): 檢查有無遠端桌面連線,若無則往下一個階段。若有則停留在這階段直到遠端桌面連線中斷。
2. Process Lifetime Manager (PLM) phase(處理常式存留期管理員階段): 暫停所有Microsoft Store UWP應用程式
3. Maintenance phase(維護階段): 執行維護工作,AC比較常見,如Windows update
4. Desktop Activity Moderator (DAM) phase(桌面活動仲裁者階段):會暫停所有Win32 app (非Microsoft Store APP)且確定沒有音訊撥放
5. Low-Power phase(低電源狀態): 此階段會從Screen off狀態正式轉成S0 low power phase
總結
Modern Standby優點:
喚醒速度快,可以享有如同手機一樣的功能,又可以更省電。
Modern Standby缺點:
容易早成使用者混淆,如果是已經習慣S3的使用者,在S3下是只有記憶體有保留電源,其餘裝置皆是斷電狀態。
但是Modern Standby在進入真正低電源狀態前,是還在運作未完成的工作,這情況下會容易出現溫度過高風扇轉速大聲。
這時使用者就會疑問說,奇怪我不是已經把螢幕闔蓋或是按下電源鍵了嗎?怎還會有風扇聲音?
有沒有覺得很複雜?一般使用者哪裡會懂這麼多!
沒關係,我們只要會使用就好啦~享受科技
此篇算是簡單介紹一下概念,其實裡面運作方式錯綜複雜,會在往後文章中一一介紹。
資料來源: 微軟
留言列表